媒体报道

新民晚报: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学生参与“丝路新视野,上海看世界“活动

新民晚报: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学生参与“丝路新视野,上海看世界“活动

2017/8/28

新闻来源:新民晚报 2017年08月17日 第A06版上海新闻

新闻标题:徐汇区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保护城市遗产  保护历史建筑要做“朝阳群众”    

  

桃江路7号,是栋历史保护建筑,8月的一天有居民路过,探头一看,花园洋房里的漂亮庭院已被“抹”掉,正大兴土木要铺水泥地。居民动动手指拍下照片,上传给居委和天平街道。

接报当天,徐汇区房管局、城管、绿化和天平街道等就上门“喊停”,要求恢复花园原样。这时执法人员发现,二楼也在装修,平台的栏杆被换上与历史保护建筑极不相称的锃亮金属栏杆。“约谈住户后,要求恢复成与历史建筑格调相符的木质栏杆,并且房间内的罗马柱、壁炉、钢门窗等,一样也不能少。”徐汇区房管局历史建筑保护办公室主任周俊慈告诉记者,徐汇区有了这样一批“好事”的“朝阳群众”,比如历史保护建筑突然“变胖变高”,哪怕是门口多了堆建筑垃圾都逃不过他们的“火眼金睛”,要探个究竟、问个明白。

徐汇区的衡复风貌区是上海中心城区规模最大、优秀历史建筑数量最多、历史风貌格局最完整的历史文化风貌区,总面积达4.3平方公里,区内有文物保护单位15处、优秀历史建筑1074幢、保留历史建筑1620幢。坐拥上海中心城区最多的“老家底”,保护历史建筑除政府的“高调”之外,公众也不应是沉默的多数——徐汇区创新多元治理机制,从“朝阳群众”到白领、大学生和中小学生,“激活”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民间意识,让保护历史建筑也成为生活的日常。

为此,徐汇区制定了《徐汇区优秀历史建筑(保留历史建筑)保护日常管理办法》,全区8个街道镇共5批次的历史优秀建筑“一网打尽”,优秀历史建筑最集中的天平、湖南等街道施行全覆盖巡查监管。这两个街道还成立了优秀历史建筑专业巡查队伍,“网格化”的巡查队伍每天巡查,发现问题即时汇报、及时处置,目的是保存好“每一块砖头”。

7月,上海理工大学中英国际学院的10多名大学生参与了一个名为“丝路新视野,上海看世界——‘一带一路’背景下具有国际符号的特色街区文化地图的绘制”活动,简而言之就是用亲手绘制的与众不同的徐汇区文化遗产地图带着老外看优秀历史建筑。学院团委书记王燕告诉记者,活动是今年6月徐汇区成立的上海第一个城市遗产保护专项公益基地的一项内容。

在徐汇区房管局、区旅游局支持下,大学生们调研翻阅大量资料,做了100多份街头随机问卷调查。问卷结果让大学生们喜忧参半,超过9成的中外游客愿意选择优秀历史建筑及名人故居作为游玩参观场所,但是高达60%的游客都未曾听说过徐汇区的文化旅游线路,仅仅只有2%的游客听说过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了讲好有城市温度的历史建筑,大学生们酷暑中用脚步“丈量”着地图,他们反复讨论后,设置了三条特色主线:带国际师生走访徐汇区优秀名人故居,探寻曾经停留过的国际友人;找寻优秀历史建筑里面曾发生过的国际故事;寻觅徐汇区中外籍人士设计的历史建筑。

眼看暑期将尽,他们正在着手《优秀历史文化建筑传承及推广》专题调研报告、徐汇区第一张文化地图手册及配套线上网站、专题记录视频的制作。

“城市遗产的保护要做‘加法’,不能是光政府唱‘独角戏’,各个阶层共同体包括大学生、白领等的参与,才能成为嘹亮的‘大合唱’。”徐汇区房管局局长茹国明说,上海第一个城市遗产保护专项公益基地在衡复历史风貌保护区后,将向其他风貌区及专业机构推广,通过专业公益平台的运作有效对接供需双方。目前正在招募、培训白领、居民、学生等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志愿者系列培训、遗产课堂志愿讲师等服务项目也陆续启动。“让公众成为唤醒民间保护意识的‘激活码’。”茹国明说,不做“吃瓜群众”,公众参与是“文化遗产”的最好保护。

新民晚报记者: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