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英国大学引领中外合作办学浪潮

英国大学引领中外合作办学浪潮

2013/12/16

《中国日报》驻上海记者:陈启德
英文原文刊登于2013122日《中国日报》

毕业生周心桥(中)与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执行校长Nigel Weatherill教授(右)

中英国际学院执行校长高岩教授(左)合影

周心桥于去年在SBC完成了本科阶段的学习,并于近期以优秀的成绩获得了帝国理工学院硕士学位(优等)


十年前,中国开始出台专门的法律,规范管理中外合作办学,直到目前,英国高校仍在竞争中占据了半壁江山。

现在共有一万多名在校学生就读于国内3所主要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宁波诺丁汉大学、位于苏州的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以及位于上海的中英国际学院。

中英国际学院执行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首任执行校长高岩教授表示:它们(中外合作办学)遵循2003年颁布的中外合作办学法的精神和宗旨,为广大中国学生提供在国内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平台,是推动中国学生国际化发展的先驱者。

不同于其他两所中外合作办学一对一的合作模式,中英国际学院(SBC)联合了英国北方大学联盟(NCUK)的9所知名院校,并且SBC不是完全独立的学院,而是依托于上海理工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高岩教授说道:和其他学校一样,SBC正迅速发展国际招生,并将招收国际学生作为重要任务之一。

他说,在中国校园里实现学生群体国际化需要的不仅仅是国际化的课程大纲和师资配备,我们还需要将英国高校学术氛围和更多的国际学生活动带进校园。

他补充道,学生群体将包含英国大学的短期交流生、中方合作大学的学生,以及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里就读全日制课程的学生。

但是,在招收国际学生、将国际学生融入到中国校园的过程中,我们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高岩教授说,在招生中,随着国内大学相继开设全英文教学的学位课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不得不直面中国国内大学的竞争。

早在100多年前,就有国际学生因为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原因前往英国大学深造。

成熟的国际化英国校园有其内在的优势,例如混合式的住宿,全英语的语言环境,以及来自60100个国家的教职员工和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学生。

高岩教授说,相比之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中国国内大学正面临着在短时间大幅提高招生指标和大幅增长在校国际生人数的挑战。

英国的经验不能被轻易照搬,高岩校长说,在某些领域,中国高校需要想出一些新方法去管理、推广在校国际学生的积极影响,为中国学生和教职员工带来福利。

高岩校长说:我们已经制定并达到了国际招生的目标,尤其是长期就读的全日制国际学生。在短短5年内,已有来自42个国家的国际学生在我校就读,约占学生总数的10%,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将会更好地通过这些国际学生,让中国学生在跨文化意识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他解释道,另一方面对于国际学生来说也是一样的——学校必须让国际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的当代文化,并且在入学初期时就应开始。仅仅增加学生人数是不够的,如果该环节管理不到位,甚至会造成不良效果。

对于攻读英国大学学位、接受全英文授课的学生们来说,能和英国学生以及其他国际学生在一起上课是一种优势,同时也为他们学习另外一种文化创造了机会,他说,但只有少数学生能积极利用这一机会。也许因为害羞、害怕、文化差异、学业压力或者是因为国际学生能得到较好的待遇而引起的嫉妒心理——例如国际学生上网更为便利——大多数中国学生,都未能充分利用这一机会,主动和国际学生交流。SBC的学生也不例外。

高岩教授说:“有句俗话叫强扭的瓜不甜’”如果不重视这一现象并尽早解决,会令中外学生因差异而产生文化上的误解。

他强调,校园国际化进程必须依靠制度进行引导和管理,这样才能从最大程度上体现出校园国际化的优势,使中国学生受益。他补充道,国际化的课堂教学、课程设置和国际教职员工对学生的帮助是有限的,而真正能提高跨文化意识的最佳场所是在课堂外。

管理应该从课外交流开始。员工和学生会应该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努力让中外学生共同参与同一个活动、项目或社团,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沟通技能和文化敏感度。

高岩校长说,二级学院性质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也可以让中方大学的学生群体更加国际化,但许多中国高校缺乏这样的优势。因为它们通常把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隔离开来,无论是宿舍安排还是课程设置都有别于中国学生,极少地在制度上引导和管理中外文化的融合过程。

这让国际学生的管理变得简单,但却让中外文化的融合变得困难,高岩校长说。

他说,国际学生来华学习中文的浪潮不是缓慢推进而是持续上涨。由于中国经济实力及技术水平的飞速增长,学生们认为在中国学习将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

另一方面,对于有极大国际招生指标的中国国内大学,它们的招生投入应该比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更多。这对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来说也是非常困难的。它们也需要更多的投入,而他们的一大优势则是这些学生主观上都想让自己变得更加国际化。

国内高校的大学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愿意出国留学的留洋派/流动型学生,一类是选择留在中国的国内派/留守型学生,他们有的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有的则是因为对海外留学不感兴趣。

但是无论是哪一派,他们都必须要面临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可以提供帮助,而相比之下SBC的工作则比其他国内大学要简单一些,高岩说。

SBC的办学经验中可以看出,国际学生对中国学生的国际化发展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但这笔财富需要合理地管理,也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对于国内高校来说更是如此,高岩说。

高岩校长说:创造多元文化的校园环境、以跨文化的方式来管理我们的员工,并让他们来引导校园内中外文化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

他说,对于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尤其是对于那些家庭经济不允许的中国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提前开始。

国际学生资源非常宝贵,因此我们不能把对这笔资源的配置看作是支出,而应看作是一种投入,高岩校长说,毫无疑问,将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成功地融合在一起进行学习,不仅能帮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而这些学生也能帮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